新聞故事:一張1958年的長途電話收據(jù)
2022年07月12日08:57 來源:宿遷市廣播電視總臺
從車馬很慢,書信很遠(yuǎn)的年代到現(xiàn)如今隔著大洋彼岸都能互相視頻,通訊方式的更新?lián)Q代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。最近,一位上海收藏愛好者為宿遷檔案館捐贈了一張1958年的長途電話收據(jù),一起來了解一下那個時代的電話故事。
羅東平是上海收藏家協(xié)會會員,喜歡收藏書籍、報刊、老照片等歷史檔案資料。最近他在整理資料的時候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張20世紀(jì)50年代宿遷的長途電話費收據(jù)。
收藏愛好者羅東平說:“收據(jù)上面的郵戳上寫的是江蘇宿遷,所以說我想到了這個東西,還是要捐贈給宿遷,我感覺很有意義,因為是1958年?!?/P>
這張票據(jù)上印著“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長途電話話費收據(jù)”,除此之外還有“受話地名”、“發(fā)話人”、“通話次數(shù)”、“通話費”等字樣。其中受話地名中的“清江”聽起來很陌生,根據(jù)考據(jù),其實是老淮陰市當(dāng)時的名字,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從宿遷打往淮安的長途電話。打電話還需要收據(jù)?對于年輕人來說,不太能理解,不過關(guān)于五六十年代的打長途電話的記憶,不少老人還印象深刻。林業(yè)專家張用憲今年84歲,1961年他到北京上大學(xué),那時家庭電話并沒有普及,需要郵局先聯(lián)系具體的單位,之后才能聯(lián)系到人。
市民張用憲說:“我打個電話,但是還得跑到郵局去,你是哪個單位給你寫好了,然后他跟你要,你就在那等著,而且如果對方人不在,那告訴你。對方人在找到了,好,你來接。”
正是因為打電話要通過郵局,才會留下長途電話費收據(jù)。張老介紹,當(dāng)時打電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,只有在特別急的時候,才會去打電話。
市民張用憲說:“(打電話)錢一次一收,按你時間來算的,是跟電報是一樣的,一分鐘大概四分錢。我最高花了兩三毛錢,這個錢是比較貴,那時候的我們生活費水平都比較低,一個月生活費才幾塊錢?!?/P>
改革開放給人們之間的通信帶來機遇,20世紀(jì)80年代,“大哥大”手機開始在國內(nèi)銷售。那時候的大哥大不是普通人家買得起的,上海收藏愛好者羅東平就收藏了很多大哥大手機。
收藏愛好者羅東平說:“沿海的城市,所謂的老板,口袋里裝個大哥大,甚至說塞在屁股后面,那個時候一個大哥大的價格在兩三萬塊錢人民幣,那個時候就很貴的,如果按那個時候的價格比一套房子還要貴得多?!?/P>
再后來,隨著科技的發(fā)展,通訊越來越方便,價格也越來越親民。羅東平說,希望通過這張1958年的長途電話收據(jù),讓更多人了解當(dāng)時社會的背景,讓這張收據(jù)成為檔案見證。
收藏愛好者羅東平說:“我會把東西捐贈出去,它其實才真正是有意義,物有所值才真正是有價值?!?/P>
市檔案館館長李長凱說:“對于羅東平先生的舉動表示高度贊揚和感謝,并向羅東平先生寄送了捐贈證書。這張收據(jù)對于研究新中國成立之后,地方上的通信事業(yè)發(fā)展有一定的價值?!?/P>
據(jù)了解,市檔案館將對征集進館的檔案史料進行梳理,以檔案史料征集成果展、拍攝征集成果微視頻等形式讓征集進館的檔案史料“活”起來。
市檔案館館長李長凱說:“廣大市民朋友,家中或者手中有一些老物件、資料,如果擔(dān)心家里的保管條件不太好,或者擔(dān)心隨著時間的推移,手中的資料有丟失的風(fēng)險,可以將這些資料捐贈給檔案館或者寄存在檔案館,我們恒溫恒濕的檔案庫房能為這些檔案提供更好的保存條件。”